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使用Excel的函数教案设计

明确目标;

设置问题场景;引入函数

示范解决问题

巩固提升

总结。

请帮我在EXCEL里设计一个函数

=IF(A5=100,1500,IF(AND(A5100,A5=500),2500,IF(AND(A5500,A5=1000),1500+2500+(A5-500)*4,IF(AND(A51000,A5=5000),1500+2500+500*4+(A5-1000)*3,IF(AND(A55000,A5=10000),1500+2500+500*4+4000*3+(A5-5000)*2,1500+2500+500*4+4000*3+5000*2+(A5-10000)*1)))))

如果A5为你所要计算的数,涵数就是以上.

由于本人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的,所以870.363745万得的结果是54.8145,如果你以元为单位那都要加四个零了.

=IF(A5=1000000,1500,IF(AND(A51000000,A5=5000000),2500,IF(AND(A55000000,A5=10000000),1500+2500+(A5-5000000)*0.0004,IF(AND(A510000000,A5=50000000),1500+2500+5000000*0.0004+(A5-10000000)*0.0003,IF(AND(A550000000,A5=100000000),1500+2500+5000000*0.0004+40000000*0.0003+(A5-50000000)*2,1500+2500+5000000*0.0004+40000000*0.0003+50000000*0.0002+(A5-100000000)*0.0001)))))

这样A5=8703637.45元,所得结果就是5481.45,

涵数比较简单,但小数点太多,为了计算成功,花了不少时间.

EXCEL表格中函数公式的运用

EXCEL表格中函数公式的运用

《EXCEL中函数公式的运用》教学设计

张宝玉

[课 题] 《EXCEL中函数公式的运用》

[教 材]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中第三个知识点的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和公式在Excel中的使用,教材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入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针对本课时在本课及本章的位置,以及学生学习EXCE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据求和这一节利用一课时进行专门的讲解。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EXCEL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单元格地址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其相关操作要领,为今天公式与函数的讲解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同学协作、交流等方式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公式输入的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用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重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难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教 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

[教学资源]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wsXP操作系统、Wrd2003、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素材准备:、视频、图片等素材。

[教学过程]

《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运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运用》,本节内容选自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中第三个知识点的内容。下面我就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运用》,教材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入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针对本课时在本章节的位置,以及学生学习EXCE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据求和这一节利用一课时进行专门的讲解。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EXCEL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单元格地址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其相关操作要领,为今天公式与函数的讲解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同学协作、交流等方式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由于本节课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依据教材分析和大纲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公式输入的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用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以任务作为驱动,教师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的伙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既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

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上课开始,展示一段台风威马逊横扫翁田后的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因为威马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赠物资。然后然后出示物资捐赠表,提问学生能不能在2分钟之内把各项物资的总量求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动机,进而顺利地进行新课学习。这时老师适时的出示今天的第一个任务:运用公式求出威马逊救灾物资捐赠表中大米的总量。

接着回顾单元格地址相关知识和认识计算机的数学运算符后, 分析求和公式:大米的总量=海口椰树集团+海口金华公司+文昌红十字会+文昌林业局+海口龙泉+文昌维嘉酒店

(学生自学学案):①先激活总分数据单元格。②输入“=”,然后输入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地址和运算符。③按回车完成。)EXCEL 的公式运算比较简单,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屏幕的有趣提示积极地投入到公式的运算当中去。从中体会到EXCEL运算功能的快捷与方便。同时让学生思考:我们在公式中输入各项物资数量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输入数值而是输入所在单元格的地址呢?

紧接着回放学生的运算结果,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接着教师讲解自动填充工具,进行对比点评,强调注意事项,就使公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领悟。

课上到这,让学生回顾一下公式的运算进行一次归纳和总结,清理一下思路。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们注重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为此,依据这一理论,我以“任务二”——“用SUM求和函数求和大米的总量”作为驱。,我先由前面表格数据提出问题:“这时用如果对一千个一万个数求和怎么办?公式求和麻不麻烦?”接着由公式运算的弊端引出函数讲解,过渡自然。学生自学教材或者参考学案,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大米的总量,同时思考后面各项的物资总量能不能使用自动填充工具来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接下来,对于最后一个知识点,也就是任务三——“求出文昌地区捐赠大米的总量”,即不连续数据求和,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文昌地区捐赠大米的总量,让学生体验到EXCEL函数与公式运用的广泛,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实际意义,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为此,最后进行知识巩固——打开“家庭用水一览表”,求出各家庭每季度用水量,不连续月份用水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最后有时间再让学生再求出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用水量和一年总用水量。这时老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认知过程当中还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然后,再次转播回放几个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达到正确认知。

至此,新课内容已全部结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数据计算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对以后从事数据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

板书是内容和形式统一,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本着“求实、求新、求精”的设计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自我评价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特色在于:

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教材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内容精简,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辅助,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以问题贯穿始终,以讨论、探究、练习等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4.课堂练习设计典型,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学即所用。

以上是我对《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运用》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肯定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