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切被按下了暂停键。但对于发展进入瓶颈的生鲜电商来说却似乎被推了快进。“疫”中生鲜平台的的消费增长在大多数人的意料之中,但其增长之快以及暴露的短板也让更多人意外。
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激增
疫情期间,民众最大程度的减少外出活动,对于生鲜配送订单的激增是在意料之中的。如果有比双11更拼手速的事情,那大概就是疫情期间在生鲜平台上抢菜、抢鲜了,尽量避免外出的同时很多人手机上多出了好多生鲜APP。
数据显示,京东生鲜全平台销售额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47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达到了节前单量的2-3倍;多点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单量同比2019年同期增长89%,整体销售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32%;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321%;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300%。
然而疫情来的突然,但也必然将在全力抗疫中退去,短短一段时间的消费拉涨并不能影响生鲜电商的大格局,相反,在这场大考中意料之外的“附加题”对行业的短板考验更值得业者深思。
供应链、物流、人力各种不确定因素
暴露生鲜电商的短板
在盒马、每日优鲜、叮咚等平台火爆的背后还有看不见的难题。
在北京,每日优鲜的送达时间从平时的一小时内变成了两小时,有时送达时间已经变成了四小时内,永辉生活下单后派送时长也有时让人等的心焦。盒马紧急调配人力,取消休假,同时与其他企业临时“共享员工”,仍无法满足居高不下的线上需求。这其中执行力、组织调度、人力配备、物流等因素缺一不可”特殊时期,这些能力很关键。
总而言之,对于针对C端的生鲜平台来说供应链是否牢固稳定运转至关重要,因为需求量的暴增必然伴随着采购困难。因此,生鲜B端商家滞销打折出售,但是特殊时期物流、人力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在增加生鲜产品到终端的成本。这就造成一个令消费者困惑的现象――B端都在喊促销,但是商超或平台的产品并没有便宜多少。
生鲜电商"危“、“机”并存
B、C端需紧密衔接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零售火爆,配送上门让消费者体验到了网购的便捷,同时也在逐步培养人们的网购消费习惯。但是配送的及时性等服务有时难以紧跟也难免降低消费体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减少或被限制外出,民众反而会更珍惜到市场买菜的“自由”。 疫情之后,经历了每天憋在家里的困顿,有多少人还会每天通过生鲜电商APP买菜?
因此你会发现线上生鲜零售不可能替代甚至完全取代线下菜场,当疫情过后,菜场等线下商场会迎来销售高峰,线上线下零售共存是必然,二者会在竞争的同时相互弥补对方的短板。
2020年的春天可能是B端生鲜电商的严冬。餐饮行业的大面积关停,菜场商户销售大减的同时市场流量大大减少销量十之去九,对线上订货量下降明显,但是随着疫情的控制,菜场无论批发和零售都会很快回暖,由此B端生鲜电商也将很快迎来春天。
生鲜电商头部效应逐渐显现
疫情之下,由于供需严重失衡,生鲜电商的短板会更加放大。市场并未给小平台崛起留有更多机会,可见供应链能力等差距继续拉大,行业资源和用户需求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因此这次疫情还会成为一个分水岭,加速生鲜电商的淘汰。
经过“大考”,哪些生鲜电商企业能够挤过独木桥?
首先,有优质原产地货源,与源头企业有深度战略合作,保证稳定的采购并有一定议价权。
其次,科学管理仓储配送,有效降低单位运输成本。拥有自有或者战略合作物流,并且通过智能化物流平台集单效应,实现规模效率最大化。
最后,线上线下融合,布局中心仓以及仓店结合,下沉深耕渠道,同时用技术驱动使供应链紧密衔接,提高效率,降低履约成本。
总之生鲜电商的成功,需要行业深耕的基础、需要有特色的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供应链,加强对供应链把控能力,提高配送效率,增强消费者体验,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能买到健康可靠的生鲜食品才是王道。
疫情结束之后,民众消费活动终将回归正轨,短时期内暴涨的线上需求必然面临回落,落寞的菜场消费也将再次喧嚣,二者趋势线必将有一个交叉点, 这个交点将是“大考”过后生鲜消费的新起点。